小水電:環境問題罪不在“我”
小水電:環境問題罪不在“我”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農村小水電站47000多座,裝機容量7500多萬千瓦,相當于3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約占全國水電裝機和年發電量的四分之一。但近年來,小水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備受關注,喊“停”之聲不絕于耳,主要涉及開發程度、河段減脫水、魚類保護、水土保持、地質災害防治等。
面對種種質疑,小水電究竟是不是環保問題的“罪人”?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他們一致認為,小水電為綠色清潔能源,本身并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但是也需要合理的規劃,避免浪費資源。
環境問題多人為因素
專家認為,農村小水電原本是個綠色工程,但由于一些人為因素,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據了解,河北省某縣曾在僅60余公里的卸甲河河道上,分布6座水電站;湖北神農架林區所建的百余座水電站,導致神農架河斷流……上世紀90年代以來,數萬座小水電瘋狂上馬,給環境造成極大壓力,不少河道面臨斷流。
因此,有一部分人認為由于大多數電站位于溪河的上流,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僅會增加河流的泥沙含量,引起水庫淤積,阻塞引水管道,影響電站本身的正常運行,而且會影響下流的水生生態系統,情況嚴重時,還可能引發洪澇災害。
對此,中科院院士劉昌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小水電本是綠色能源,在發電過程中并不十分耗水,在水流適合的地方建設并不會造成下流干枯,影響生態系統。出現的環境問題大多是因為規劃不當。”
由于長期以來缺乏整體的流域規劃,蜂擁而上的水電開發造成了河道斷流、人畜飲水和灌溉困難等問題。并且,小水電的建設涉及修筑堤壩、引水渠、隧洞、水庫等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會破壞植被,使地表裸露,造成土地資源的損失。
權衡利弊,反對極端環保
“在建設小水電站時是會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但要權衡利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小水電的發展是利大于弊的。”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賈紹鳳說。
記者了解到,對小水電持反對意見的多數為極端環保者。他們認為小水電站會堵塞河道,造成下游因缺水引起河道干枯、改變河道周圍植物生長環境等。
對此,賈紹鳳表示,小水電為綠色能源,很少會出現上述情況。“如果發展中國家目前還須解決溫飽問題,發展當然是第一要義。中間存在的環境問題也需要解決,但不能單純為了環保而停止發展。”
同時劉昌明也認為,小水電站技術成熟,投入較小,適合農村發展。
也有專家建議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建風能、核能及太陽能電站。但風能等綠色能源還存在并網等問題,而且工程浩大,貧窮地區的經濟條件并不能承受。
“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是人類生存長期面對的問題,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變化,利弊因素都會變化,不能簡單否定和肯定。”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宋獻方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由此可見,小水電站依舊是農村用電的重要途徑,發展是必要的,但在發展中所遇到的諸多問題,也亟待解決。
“大力發展”還需科學依據
“十二五”期間,水利部大力實施水電建設,共改造了4400多座農村水電站,改造后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分別增加20%和40%以上。中央投入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農村水電地區無電問題基本解決。
水利部農村水電及電氣化發展局副局長許德志表示,“十二五”以來,水利部以中小河流水能資源規劃和綠色小水電建設為重點,努力改善河流生態,加大環境保護力度。17個省份的百余座小水電站開展了綠色小水電評價試點,強化電站減水河段生態修復治理和最小下泄流量監管,中小河流生態明顯改善。
“目前我國農村缺電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對于小水電布局研究還很薄弱,應當加大研究投入,作好整體布局。”劉昌明指出。
劉昌明強調,在建設水電站之前,大量的數據研究必不可少,這些研究并不是簡單的數字,要與當地情況結合,國家整體部署才能合理安排。“等到建設完成才發現問題所在,為時已晚。”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郭爽 繼電保護測試儀廠家 www.2008cx.com 揚州君昊電氣 轉載此文。- 上一篇:定格藍天 環保部研究實行錯峰生產 2016/2/21
- 下一篇:中企再獲緬甸18個水電站開發權 201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