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50強勢推動中國創造
中國制造2050強勢推動中國創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曉紅日前在參加由北二外國家文化發展國際戰略研究院舉辦的“科博會˙第九屆國際服務貿易論壇”時表示,設計全球化將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王曉紅指出,設計全球化將成為新技術革命和新產業革命的主要特征。
首先,全球創新驅動推動設計全球化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空前發展,產品市場全球化,消費群體多國化,消費者需求個性化的趨勢,使得設計創新作為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關鍵環節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企業必須加快設計創新速度,以適應不同國家的市場需求,這是促進設計服務離岸的主要根源。
其次,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設計全球化發展。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設計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增強,在外包模式上出現了“眾包”等方式。“如,寶潔公司利用全球數以萬計的工程師、科學家為其研發產品,源源不斷地提供新技術服務;蘋果的軟件數量有90多萬個,其中70多萬個采用眾包模式。”王曉紅舉例說。
第三,新的產業革命推動設計全球化發展。以德國工業4.0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將使全球設計進入綠色低碳、網絡智能、共創分享的創新設計時期。綠色、可持續發展將成為設計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
第四,設計全球化趨勢將推動我國設計服務外包、設計服務貿易發展,提高設計創新能力,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推動我國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
“互聯網+”將極大促進產業升級換代
日前,2015“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發展研討會”暨物聯網學組成立大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指出,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不斷推進,將會給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也會極大地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引領行業進入新時代。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樊會文表示,智慧城市建設的全程應該對大眾開放,吸收大眾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是為市民服務的,市民和公眾最清楚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智慧生活、什么樣的智慧城市,因此智慧城市建設應該和現在的產業互聯網+的應用一樣,采取大眾創新,萬眾參與這種模式,可以眾籌、眾創、眾需、眾包,這樣一定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智慧城市建設重點是應用,應用先進的科技為人服務,這是核心。智慧城市建設應該盡可能應用第三方的專業服務,建立全國統一的信息平臺,只要開放包括醫療、城市交通、教育資源等數據,第三方平臺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服務。
三是智慧城市需要智慧產業的提升,智慧產業的發展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充分必要條件。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支柱產業,但有一些產業是每個城市共有的,如都市產業、本地的生活性服務業,這些都需要智慧化。所以要特別注意培養本地的智慧產業,注重本地傳統產業的智慧化,只有建立在智慧產業基礎上的智慧城市,才是健康、長期、可持續,而且也是高效率的。(關欣)
尼爾森:
三四線城市成一季度中國消費亮點
尼爾森公司2015第一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顯示,雖然中國消費者信心為106點,相比2014年四季度下降1點,但是三、四線城市消費者信心指數與全國整體走勢逆向而行,分別達到109和107,成為中國消費增長的亮點。
“根據尼爾森的統計數據,這些小城市大約有1600個,并對中國未來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經濟模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尼爾森中國區總經理樂是德說。“尼爾森的調查顯示,這些四線小城市正在引領著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增長。”
樂是德表示,這些小城市盡管規模不大,卻正在成長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并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它們占全國總人口的40%,并貢獻了42%的國內生產總值,35%的社會零售總額和21.2%的快速消費品比重。城鎮化進程帶來的不僅僅是當地經濟的發展,更是消費者視野的開拓以及需求增加和優化升級。
“相比過去,小城市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明顯提升,從整體走勢來看,更加自由的價格彈性、豐富的品類和促銷優勢將長期刺激這個區域的消費,”樂是德指出。
“隨著小城市重要性的提升,零售商和制造商需要思考如何在這些地區釋放更多的消費空間,”樂是德補充道。“盡管中國的中產階級日漸壯大,這些低線城市也正在快速地崛起,但消費者在很多方面仍然保持著對傳統的堅守,因此契合小城文化,將現代的銷售模式與傳統相結合對于贏得小城消費者的青睞至關重要。”(高萌)
原標題:王曉紅:設計全球化推動 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金輝 揚州君昊電氣 www.2008cx.com 轉載此文。
- 上一篇:李克強“站臺”中國裝備也是蠻拼的 2015/5/22
- 下一篇:電改沖擊波:核電行業需提高市場化應對能力 201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