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廠家暴虧57億 臺灣太陽能能否“還陽”?
10大廠家暴虧57億 臺灣太陽能能否“還陽”?
光電協進會(PIDA)表示,2015年上半年臺灣太陽能產值約803億臺幣,衰退約11%。產值中以晶片型太陽電池所占比例最高,達60%;太陽能硅材料以23%次之,而電池模組、系統(tǒng)分別為14%、3%。與2014年上半年同期相較,臺灣晶片型太陽電池產值衰退17%,顯示產業(yè)景氣仍相當低迷,也間接促使茂迪與聯景的合并。
太陽能硅材料衰退1%;PIDA指出,隨著福聚太陽能宣布破產,臺灣境內已無較具規(guī)模的多晶硅料源,日后仍得高度仰賴國外進口。以硅晶模組為主的太陽能模組產值衰退7%,因長期供過于求、殺價流血競爭嚴重壓縮薄膜太陽能技術生存空間;繼先前升陽轉投資的新能光電申請紓困,臺積太陽能也在8月底結束工廠營運。
PIDA表示,太陽光電系統(tǒng)雖然對整體臺灣太陽能產值貢獻度仍低,但產值卻逆勢成長了8%。廠商們逐步增加了電廠、商用/住宅屋頂型等系統(tǒng)安裝業(yè)務,相繼完成菲律賓、日本、臺灣等地區(qū)電廠建置,進入商轉回收階段,增加公司的穩(wěn)定收益。
由于整體市場的供過于求導致產業(yè)的虧損壓力相當沈重。原先2014年上半年臺灣前十大太陽能廠商合計盈余4億元,但到了2015年上半年卻轉為虧損近57億臺幣。其中國碩集團維持獲利狀態(tài),主要是旗下太陽能導電漿料子公司碩禾之盈余挹注。
在全球太陽能產業(yè)生產及制造往亞洲地區(qū)移動,歐美日也追求降低建置成本而積極尋求海外合作夥伴之下,PIDA建議臺灣廠商必需強化自身多晶硅到單晶硅等高效率電池技術的開發(fā),乃至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新技術研究,以期保有高性價比的競爭優(yōu)勢。
原標題:10大廠家暴虧57億,臺灣太陽能能否“還陽”?
來源:與非網 串聯諧振廠家 www.2008cx.com 揚州君昊電氣 轉載此文。- 上一篇:特斯拉前途無量 數以噸計的鋰電池供應成難點 2015/9/20
- 下一篇:新能源車的分時租賃 敢問路在何方? 201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