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 習近平為啥選擇哈薩克斯坦?
世界那么大 習近平為啥選擇哈薩克斯坦?
距離2013年9月不到兩年,距離李克強總理訪哈不到半年,習大大今年5月初再次訪哈。人們或許已經發現,哈薩克斯坦作為中國西北方向的重要鄰國,其在中國外交布局中的重要性已逐漸顯現出來。稍微留心的人會記得,今日席卷政學商各界之“絲綢之路經濟帶”,正系習大大2013年9月訪哈時提出。
此后,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2014年5月訪華,兩國元首共同出席了中哈連云港[-9.98% 資金 研報]物流場站項目遠程投產儀式,簽署了總額逾100億美元的合作項目文件。2014年12月,總理李克強訪哈,簽署了價值140億美元的合作文件;并就180億美元的“中哈合作框架協議”達成初步共識。2015年3月26日至28日,哈總理馬西莫夫訪華,中哈簽署加強產能與投資合作備忘錄,以及項目總金額達236億美元的33份文件。
可以說,無論是從速度、規模和成效來講,在所有“一帶一路”覆蓋國中,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的合作都堪居榜首。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到底有多重要?
在大部分情況下,外交關系是一種互動過程。此方對彼方的政策作出或積極或消極的回應,彼方再對此方的回應作出回應,如此循環演進。中哈關系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提出“絲路經濟帶”戰略,將哈薩克斯坦放在了其外交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哈在這個當口上給予了積極回應。
問題來了,為什么哈國如此受青睞?除了傳統友誼,哈薩克斯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第一,地處樞紐。
哈薩克斯坦地處歐亞大陸結合部,是貫通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中的樞紐。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曾自信地說,“哈薩克斯坦占據著中心地理位置,保障著歐洲與亞洲的聯系。”
到底有多重要呢?舉個栗子。“雙西公路”(全稱“西歐—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中國西部”國際公路運輸走廊),是連接亞太國家和歐洲最短的運輸通道。全程只需10余天,與海路相比可節約近一個月。由于陸路運輸較海路耗燃料更少,在減少時間成本的同時,還大大節約運輸成本。更為關鍵的是,鑒于當前多變的海路安全形勢,這條陸上線路更為安全。
這段省時、省錢、安全的重要陸上通道總長8445公里,其中有2787公里在哈境內,除去中國境內的3425公里,哈路段占了中國境外段的一半以上。
再插一句,不知諸君是否還記得前幾年熱議的中亞天然氣管道A、B、C、D線?其中有三條要過境哈薩克斯坦。
第二,能源豐富。
哈薩克斯坦能源資源豐富,石油探明儲量39億噸,占中亞第一;天然氣儲量3.9萬億方,在中亞僅次于土庫曼。此外,哈還有望獲得近一半的里海石油儲備和三分之一的天然氣儲備。至于里海的油氣儲量潛力,就不必羅列數據了,它被稱為“第二個波斯灣”。
而中國的能源需求在不斷加大。據中國國土資源部預測,至2020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這一指標在研究機構那里還要更高一些。中哈能源合作的潛力如果被挖掘出來,加上地緣上的接近,無疑可以極大地緩解這一缺口。
第三,經濟和社會人文環境。
哈薩克斯坦具有穩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人文環境,這一點在于中亞地區其他國家相比時,優勢尤為明顯。根據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14年全球競爭力排名,哈2014年排第32位,遠超中亞其他國家。
第四,不存在領土爭端。
中哈之間1994年簽訂了《關于中哈國界的協定》,1997、1998年又簽訂了兩份《關于中哈國界的補充協定》,1999年簽訂了《中俄哈關于確定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協定》《中吉哈關于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協定》。至此,中哈邊界問題完全解決,不存在領土爭端。
第五,哈市場具有較大可培育空間。
哈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九位,翻開地圖看看,僅就陸上面積而言,甚至和整個歐洲在約略之間。截至2014年1月1日,哈人口達1716.52萬。其中,城市人口占55%,農村人口占45%。哈人口規模使其具有一定市場容量,人口結構、增長速度相對合理,這使市場具有了可培育和擴大的空間。相對而言,具有一定的消化中國過剩產能的條件。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但主要因素基本就是前述五點。
“光明大道”對接“一帶一路”
哈對“一帶一路”倡議給予了積極回應,表示愿意參與到當中來。在哈提出的以“光明大道”為代表的一系列發展戰略中,有很多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契合之處。用官方的說法叫“對接”。
那么,第二個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哈薩克斯坦會與“一帶一路”對接呢?一句話,哈想搭上中國的經濟快車,頂住國內經濟下行壓力。
哈目前面臨著因油價下跌帶來的國家收入損失和盧布貶值對哈出口造成的重創。納扎爾巴耶夫不止一次強調,應尋找出應對危機之道。環顧全球,過去20多年的經驗表明,哈通過加強與美國、歐盟經貿聯系改善經濟狀況的可操作性不大。而在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下,由于俄白哈三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互補為繼,又加上該聯盟的經濟引擎俄羅斯正深陷危機,作為哈對外經濟活動首要方向的歐亞經濟聯盟也無法讓其借力。
而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的一大有力經濟體,“具有富余和性價比高的產能,中國裝備適應正在實行工業化國家的需要。中哈開展大規模產能合作,不僅可以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同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計劃相銜接,助力各自經濟發展,頂住下行壓力,還可以為相關國家開展產業產能合作提供示范。”(李克強總理語)
所以,哈為了走出經濟危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不但是一個優先選擇,恐怕也是為數不多的選擇。由此就呈現出了“一唱一和”的有利于雙邊合作迅速推進的情形。
扎爾巴耶夫之后還有誰?在這種有利條件下,如果經營處一種成功的中哈合作關系,這將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及其他“一帶一路”覆蓋國進行合作的榜樣、標桿。因此,中國對當前的中哈合作格外重視,哈在中國外交布局中的地位在不斷加重。但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需要注意。
哈國法律不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哈現有人才儲備不足;政府存在貪腐問題,效率低下;投資環境較差,回報率不高;哈政府(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次國家層面),均表現出了不利于雙方合作的保護主義傾向。
這些因素在以往的合作中均有所體現。例如,為保障本國就業,哈政府要求在哈中國企業按照較大比例的勞工配額雇傭當地員工,但實際上由于缺乏專業技能,哈勞工難以勝任相應工作,中資企業因此而蒙受損失;一些地方政府憑借手中權力,利用法律上的不完善,對中國在哈企業亂課濫罰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要提醒的是,盡管哈國內宗教文化相對溫和——占64.6%的該國主體民族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占22.3%的俄羅斯族信仰東正教,但中哈兩國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仍有很大的不同。來自田野調查的證據表明,對產權、商業規則、效力等方面的認識,兩國民眾存在很大差距,這將會在兩國合作的微觀層面體現出來。
此外,俄羅斯的態度也是一個重要變量。俄歷來將中亞地區視為其具有特殊利益的后院,無論是哪一個國際政治玩家進入這一地區。俄羅斯都格外的敏感,美國是這樣,歐盟是這樣,中國所主導的上合組織也是這樣。而這個問題的解決,又絕不是通過“告知俄羅斯”“拉著俄羅斯一塊搞”這類一廂情愿的措施可以解決的。但目前這一因素尚未造成實質影響。
總之,在可預見的未來,宏觀框架的搭建是相對較容易見到成效的事情。由于哈國內相關條件尚有待完善,以及兩國對彼此了解的不足,微觀層面的合作將會遇到一定阻力,這些阻力盡管可能不會影響大局,但也會造成不可小覷的麻煩。
從長期來看,哈國內政治生態變化將是影響中哈關系的重要因素,如果納扎爾巴耶夫(已經74歲,在本屆任滿后將79歲)的政治繼承人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或會出現比較壞的情形是:兩國合作關系中摻雜進極端民族主義、保守主義和國內政治博弈等因素,變得復雜化,中緬密松水壩、中泰高鐵便是不久前的殷鑒。
來源:觀察者網 揚州君昊電氣 www.2008cx.com 轉載此文。
- 上一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能源大事記 2015/5/8
- 下一篇:行動計劃落地 煤炭清潔利用站上“風口” 20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