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帶一路 古絲綢之路尋找李希霍芬
文化:一帶一路 古絲綢之路尋找李希霍芬
2000年前,一個來自遠方的身影,用他的雙腳踏醒了一片古老的土地;2000年后,漫卷的黃沙淹沒了古道上的駝鈴,奔涌的海浪卷走了昔日的帆影,古老的驛站不再響起馬蹄聲聲,而那個身影用雙腳踏出的被他命名為“絲綢之路”的遙迢商路,卻依舊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變的夢想……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推進,古老的“絲綢之路”再度受到了世界的囑目。現在,讓我們循著古道上的駝鈴,循著遠去的蹄聲,循著海上的帆影,去尋找千年前那個用雙腳踏開“絲綢之路”的男人。
他叫費迪南·馮·李希霍芬。李希霍芬1833年出生在德國的卡爾斯魯厄,自幼起,便對地質學有種近乎狂熱的癡迷。長大后,李希霍芬如愿以償地進入柏林大學地質學專業,繼續探索令他癡迷的迷藏一般的地質構造。在整個復雜的地質結構中,極富于探索價值的古老的東南亞,尤其是封閉的古中國,成了李希霍芬追索的夢想。
從1860年到1862年,李希霍芬游走在錫蘭、日本、印尼、菲律賓、泰國和緬甸等地;1868年到1872年間,李希霍芬又轉道中國,先后進行了七次遠征,他的足跡踏過了當時中國的18個省中的13個。他從西部的青藏高原到東南沿海諸省再到北部的蒙古高原,他將路過的山脈和平原,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并以一個地質學學者的角度潛心研究。
氣候對土壤的影響同樣是李希霍芬考察的內容。當他去了景德鎮后,景德鎮的陶瓷工藝,讓他如獲至寶。他對景德鎮的陶瓷工藝進行了全盤的考察,之后,他將景德鎮瓷土命名為高嶺土——這個以地名命名的瓷土,最終在世界上得到公認。因了李希霍芬的命名,無論哪里挖出的瓷土,都被稱為高嶺土。
在四川,最讓李希霍芬感到無比震驚的是都江堰。在他看來都江堰的澆灌方法,在世界上都可堪稱無與倫比,他再次把中國這個近乎完美的水利作品推到了世界的窗口。
1873年,李希霍芬離開中國回到德國。他用后半生撰寫了5卷鴻篇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
在《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的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自此,“絲綢之路”成為古中國與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亦是東西方文明和商貿最發達地區的一條紐帶,絲綢則是“絲綢之路”這條通道最具代表性的貨物。兩千多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歷史上,對于“絲綢之路”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劃分和界定,主要有四條通道:一條是西漢張騫開通的通往西域的官方通道“沙漠絲綢之路”,從西安、洛陽出發,經河西走廊至西域,然后通往歐洲,這條通道也被稱為“綠洲絲綢之路”;一條是東南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抵達南洋再到阿拉伯海;一條是西南地區通往印度的絲綢之路;一條是北方草原地帶的“草原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起古希臘,東起蒙古高原。
本文來自互聯網,揚州君昊電氣 www.2008cx.com 轉載此文。
- 上一篇:世界那么大 為什么中國選擇在巴基斯坦投錢? 2015/4/21
- 下一篇:揚州君昊電氣廠家生產的串聯諧振有哪些優點 201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