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處理千億生意在哪?“說不要錢 那是忽悠政府”
污泥處理千億生意在哪?“說不要錢 那是忽悠政府”
向地方政府施壓的政策出臺之后,污泥處理處置市場迎來轉折點。但這一行業的商業模式依然是政府補貼,部分企業認為資源化利用之路尚早。
污泥處理處置市場正迎來轉折點。
繼2015年國家出臺“水十條”,吹響治泥號角之后,2016年2月,環保部和住建部聯合發文,要求將污泥處理處置納入城鎮污水處理減排統一監管。這一政策將污泥處理納入政績考核,旨在向地方政府施壓。這被業內視為“轟動性的政策”。
“十二五”期間,污泥市場發展不如預期。政策乏力、付費機制不明確等因素導致市場明顯下降。污泥處理企業一年一個項目的尷尬情況不斷涌現,業內自嘲處于“黎明前的黑暗”。
對于從事污泥處理的企業而言,地方政府的壓力就是釋放污泥市場的核心推動力。平安證券2016年5月發布的行業報告預計,2016至2020年,污泥處理處置市場規模將達到1892億元。
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行業市場高度分散。從事污泥處理處置的企業數量雖已達數百家,但尚未出現業界公認的龍頭企業。業內人士預測,污泥行業的市場格局將在未來五年發生實質性變化,市場集中度上升,領軍企業即將顯露。
“靠污泥發財,定位不對”
釋放市場是一回事,能從污泥中賺到真金白銀又是另一回事。雖然資源化利用能部分彌補污泥處理處置成本,但其核心收益仍依靠政府補貼。
以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承接的科技部863項目為例,該項目于2012年竣工投產,將浙江寧海縣域內的污泥、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集中進行厭氧協同消化處理。如果不考慮收益,每噸污泥的運行成本在130元至150元。項目運行過程中產生沼氣,處置后的污泥可作為園林綠化營養土使用。據總經理邵凱介紹,園林企業以約百元一噸的價格收購營養土,“這樣一平衡,運營成本就大大下降了”。
剩余部分仍靠政府補貼。“如果有人和你說,我做污泥不要國家給錢就能賺錢,這人能得諾貝爾獎。靠污泥發財,這定位就不對。”
邵凱認為,即便將處理污泥作為一門生意,首要解決的還是污染問題。在污泥穩定化、無害化的基礎上,再考慮通過資源化利用達到經濟平衡。
“這個行業,到哪里都靠居民出錢和政府補貼。”留法博士、華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啟堂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法國,如果農民想要污泥制成的肥料,堆肥廠免費送上門,農民不用出一分錢。“農民肯用,企業算撿到了,不然還得花錢填埋。農業利用是資源化利用,已經便宜了,在國外把污泥拿去填埋、焚燒都比農業利用貴。”
目前,我國污泥處置主要采用填埋、發酵堆肥、干化焚燒、厭氧消化等技術,占比最高的處置方式還是填埋。吳啟堂表示,中國的污泥填埋費用是不合理的便宜。“如果全成本核算,達到環保要求,填埋不該這么便宜。主要是我們的填埋場有政府補貼地價。”中電環保固廢產業負責人朱士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公司在南京將干化污泥送至電廠協同焚燒,處理費是220元/噸,而填埋僅需50元/噸。
邵凱記得,前些年,有些企業對外宣稱的污泥處理價格低得嚇人。“甚至有的說不要錢,你讓我來運營就行。說惡劣一點,那就是忽悠政府。”
“現在大家也看清楚了,政府必須在費用和政策上清晰地支持它。隨著技術發展,污泥處理費用降低也正常,但環保畢竟是花錢的行業。”邵凱希望,政府能清晰地算出合理、客觀、真實的污泥運行費用,并且給足錢。“否則,本錢都回不來,社會資本怎么敢往里投?”
有業內人士呼吁完善污泥處理處置收費體系,在居民水費中明確污泥的實際成本范圍。江蘇康泰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徐一鳴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在銀行融資方面提供支持,目前,銀行貸款是污泥處理設施建設最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譚暢 試驗變壓器廠家 www.2008cx.com 揚州君昊電氣 轉載此文。- 上一篇:工業互聯網:1%的節省帶來的想象不到的威力 2016/6/12
- 下一篇:智光電氣:節能產業步入快車道 售電業務啟動在即 201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