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印發:火電、風電都是什么要求?
《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印發:火電、風電都是什么要求?
前 言
環渤海地區位于我國華北、東北、西北三大區域結合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和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面積186萬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3.14億人,地區生產總值18.5萬億元,分別約占全國的19.4%、23%和27%。
環渤海地區幅員廣闊、連接海陸,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是我國最具綜合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經濟增長極之一,在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優化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帶動作用,全面促進環渤海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切實增強開發開放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依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編制本規劃,作為指導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
規劃期為2015—2025年,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 合作發展背景
第一節 基礎條件
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資源稟賦互補性強。環渤海地區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開采條件好、綜合優勢明顯。沿海省市海洋、農業、科教、旅游等資源豐富,山西和內蒙古的能源、有色金屬等資源稟賦優異,各地區間優勢資源的差異性、互補性明顯,為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聯動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層次梯度明顯。環渤海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農業、重化工業、加工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鋼鐵、石化、船舶制造等產業在全國保持優勢地位,電子信息、金融商務、文化創意、現代旅游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各地區間的產業層次具有一定梯度,分工體系初步建立,為產業協作提供了內在動力。
合作開放優勢突出。首都北京政治地位突出,文化底蘊深厚,科技創新領先,人才資源密集,國際交往密切。天津、河北、山東、遼寧等地港口群密集,在沿海開放大局中地位突出。內蒙古重點口岸眾多,在沿邊開放大局中地位獨特。區域內匯聚了深化沿海、沿邊、內陸開放的多種要素,具備共同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良好條件。
第二節 機遇挑戰
重大機遇。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合作廣度深度日益拓展,為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把環渤海地區打造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新引擎的戰略部署,為環渤海地區加快發展明確了努力方向。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并力爭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為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進而實現協同發展提供了先行示范。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提出了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戰略目標,為環渤海地區創新發展、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深入推進,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深刻調整,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全面實施,為環渤海地區開放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面臨挑戰。市場分割、地區封鎖、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現象依然突出,區域間合作意愿不強、統籌力度不夠等問題亟待解決;“大城市病”突出,大中小城市發展不協調,城市體系和空間布局亟待優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網絡化程度不高,局部區域交通瓶頸明顯,對內對外交通運輸系統亟待完善;資源約束日益顯現,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水資源嚴重短缺,空氣質量、海洋環境質量、飲水安全等亟待改善;各地區發展水平不一,傳統產業相對飽和,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壓力較大,區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亟待增強;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差距大,統一開放市場尚未形成,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亟待建立。
第三節 重大意義
加快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是推動落實“一帶一路”、京津
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
舉措,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要素,統籌解決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與共性問題,積極探索區域合作新機制;有利于充分發揮七省(區、市)各自比較優勢,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帶動東北、西北、華北地區加快轉型發展,呼應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開發開放,培育形成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新引擎;有利于促進重點領域合作取得率先突破,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推動區域城鄉協調
發展,為全國區域合作探索新路徑;有利于發揮區位優勢,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深化對內對外開放,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加快培育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立足主體功能定位和自身優勢,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著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著力創新合作體制機制,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產業發展協同協作、市場要素對接對流、社會保障共建共享為重點,努力把環渤海地區建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新引擎、區域協調發展體制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面向亞太地區全方位開放合作門戶。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核心帶動,互利共贏。以北京為核心,進一步強化京津雙城聯動,立足京津冀、山東半島、遼中南等城市群的現實基礎和比較優勢,加強創新驅動,促進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和互動發展,引領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對接交流,努力實現區域整體效益最大化,切實提升發展質量和競爭力,積極打造帶動合作發展重要引擎。
生態優先,民生為本。按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立足不同地區資源環境特點和主體功能,分類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以人為本,重點提升民生質量,著力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
統籌謀劃,重點突破。立足現實基礎,著眼長遠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導,合理安排深化合作的方向、步驟和節奏,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書,在基礎設施互通、生態環保共建、產業升級轉移、區域市場統一、社保制度對接等重點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不斷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
深化改革,體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加快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全面打造沿海、沿邊、內陸協同開放新格局。不斷開拓合作思路,創新合作理念,健全合作機制,完善合作體制,努力開創合作發展新局面。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0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新局面初步形成,七省(區、市)合作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產業發展協同協作、市場要素對接對流、社會保障共建共享等重點領域合作取得實質突破,合作機制基本形成并有效運轉。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取得進展,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扶貧開發取得積極成效,區域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態環境質量有效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到2025年,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基礎設施、城鄉建設、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對外開放一體化水平邁上新臺階,統一開放大市場基本形成,合作廣度深度明顯拓展。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環渤海地區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到2030年,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區域合作發展體制機制順暢運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區域城鄉收入差距顯著縮小,成為我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合作區。
來源:北極星電力網 串聯諧振廠家 www.2008cx.com 揚州君昊電氣 轉載此文。- 上一篇:充電樁市場發展提速 星星充電將以眾籌模式"樁"點京城 2015/10/24
- 下一篇:保利協鑫:剝離產業 意在市場 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