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千瓦 建設者的榮光
人均1千瓦 建設者的榮光
編者按:2015年2月,我國人均發電裝機歷史性突破1千瓦,幾代人為之不懈奮斗的夢想終成現實。20多年來,從人均0.1千瓦到1千瓦,我國電力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作為筑夢者,電力建設者們更是付出了巨大的艱辛與努力。
展示風采、詮釋榮耀。本刊特別推出《人均1千瓦建設者的榮光》專題報道,邀請深耕電力建設行業的主力軍暢談感受,記錄下此刻他們內心的澎湃與自豪
驕傲自豪責任
中國水電八局有限公司總經理 朱素華
人均裝機1千瓦,對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看到這樣一個數據,我打心底充滿了驕傲與自豪。
我出生在湖南農村,直到1982年,我的家鄉才架起了第一條臨時用電線路。那時,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將來能親身參與我國的電力建設,為改變電力工業落后的面貌而努力。于是,我選擇報考了武漢大學水電施工專業。大學畢業后,我便加入中國水電八局,投身于中國的水電開發事業。在30多年與江河為伴的歲月里,我見證了我國電力建設行業如何一步一步地發展,見證了一座座水電站在祖國的江河上怎樣如地標般崛起,見證了國家從缺電、拉閘限電,到走向電力富足的歷程,也見證了自己的家鄉以及廣大農村用上了電,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也給眾多從事電力施工的國有大型企業創造了廣闊的舞臺———在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有了用武之地;同時,也收獲了無上的榮光。我所在的單位光榮地成為三峽水電站第一度電的創造者,中國第二大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300米級數字化大壩的建設者,曾創造一個企業一年裝機1000萬千瓦的奇跡,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全國人均裝機1千瓦標志著我國供電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這個數據不僅僅是一個數量的人均慨念,而且是一個質量的人均慨念。經過6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打拼,經過設計、施工、監理和制造企業的共同努力,我國的水電開發能力不斷提升,其流域開發規劃、水電開發管理水平和水電開發技術、筑壩技術、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制造、安裝技術等,以及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世界排名前十五名的大型、特大型水電經典工程,有七座出自中國人之手。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水電開發大國,同時,現代火電、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等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另外,在踐行國家“走出去”戰略中,中國企業又把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帶向世界,帶向第三世界國家。
回望征程,我們驕傲自豪,展望未來,我們任重道遠。目前,我國離發達國家人均裝機的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電建旗下的骨干子企業,在收獲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我們更感受到一種責任。我們一定要在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緊跟時代發展脈搏,進一步走低碳、節能、環保之路,加快水電施工的轉型升級,加快清潔能源建設,通過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把我國水電施工管理與技術推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電力設計人仍任重道遠
中國電建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馮樹榮
在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的喜慶氣氛中,全國電力行業的員工也沉浸于另一個更值得我們慶賀的喜悅時刻———2015年2月,我國人均發電裝機容量歷史性突破1千瓦。
作為電力結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目前水電裝機容量已達到3億千瓦,年發電量達1萬億千瓦時。作為水電人,我們甚感欣慰和自豪的是:我國的水電建設在設計、施工技術、裝機容量、裝備制造等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1910年,我國云南省興建了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2008年底三峽水電站26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走過了100年發展歷史的水電,不但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更有龍羊峽、葛洲壩、廣州抽水蓄能、李家峽、二灘、小浪底、天生橋、大朝山、龍灘、小灣、錦屏、向家壩、溪洛渡等一大批水電站相繼建成。
在這輝煌成就的背后,水電設計者引以為傲的是:特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特高碾壓混凝土拱壩、特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等技術有了重大創新和全面突破;一項項世界級技術難題被攻克,水電勘測設計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水電開發重視可持續發展,重視環保和移民,實現了水電開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源源不盡水能源,科學利用澤民生。按照我國政府非化石能源比重到2020年達到15%的承諾,以及可再生能源規劃水電裝機要在2020年達到4.2億千瓦的目標,水電設計者使命光榮,任重道遠。
面向未來,我們將按照“積極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要求,全面貫徹“節約、清潔、安全”的能源戰略方針,深刻把握新常態下水電發展新特征,創新設計理念,繼續攀登水電科技高峰,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讓中國的水電建設技術“走出去”,讓各國人民分享中國水電技術的新成就,為綠色清潔能源營造一片更加美好的藍天。
為電力建設夯實根基
河南第一火電建設公司總經理 周志強
在我國裝機總量和總用電量均居世界第一、人均裝機達1千瓦之際,作為中國電力建設者的一員,我倍感鼓舞,感受良深。
過往歷練,今日根基。“辨析形勢,超前規劃;勇于擔當,踏實干事”一直是我公司不斷前進的宗旨。與祖國同歲的河南第一火電建設公司,已在國內建設了150多座電廠,200多座變電站,完成總裝機容量近4000萬千瓦,榮獲“國優金獎”、“魯班獎”等30余項。這不僅印證了我公司為國家人均發電裝機突破1千瓦所作出的努力,更證實了我們有迎接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深厚根基。
正視形勢,直面改革。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環保壓力倒逼能源結構調整,行業同質競爭加劇優勝劣汰,作為火電建設國有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是刻不容緩的時勢要求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應如何改革前行,才能適應新常態,在淘汰落后產能的激流中逆流而上?我想,應逐步改變傳統業務承包模式,革新粗放型運營管理,擁有承建國內外“高、精、尖”大型電力建設項目的能力,并具有一定規模的非傳統業務發展支撐,逐步成為高端化、質量化、效益化、一體化的大型工程公司,是火電施工企業深化改革的必經之路。
展望未來,轉型亮劍。企業未來如何發展應從自身實際出發,我公司以
“雙向延伸”轉型戰略為基礎,全面主攻EPC總承包經營運營模式,逐步推進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即以中游傳統火電基業為基礎,上游向EPC、PPP等高端產業延伸,下游做優運行、檢修、維護業務,貫通全產業鏈運營,健全EPC項目運營管理體系機制,擁有國內外領先EPC項目履約管理水平,逐步實現集設計、采購、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等全產業鏈“一體化”綜合服務能力于一身的工程公司,為加快中國電力建設夯實企業根基。我們的主要措施是:依托已承接的EPC項目,踐行適合本企業特色的管理運營模式;運用“大數據”工具,加強建設與EPC全產業鏈發展相匹配的管理構架;全面加強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運用PDCA管理手段總結EPC運營管理經驗,全面打造EPC全產業鏈一體化管理體系;立足中游產業保核心競爭力,向上拓展EPC、PPP業務,向下鞏固“大雁檢修品牌”,延伸機組運行維護業務,雙向拉長產業鏈,為實現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新目標作出新貢獻。
加強技術儲備投身能源建設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 蘇建軍
在全國人均裝機歷史性突破1千瓦的喜訊傳來之際,回顧我們山東電科院的發展歷程,更是感慨萬千。
上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電力基建調試需要,山東電科院掛牌成立了山東電力建設調整試驗所,以發電機組調試為主要任務。30多年來,山東電科院調試發電機組230余臺,經調試移交生產機組總容量突破7000萬千瓦,足跡遍布新疆、內蒙、云南、天津等16個省、直轄市,為國家發電裝機做出了積極貢獻。其中,我院為主調試的電源工程有9個項目獲
“魯班獎”,12個項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和“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連續9年獲得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全國電力建設優秀調試企業”稱號,為國家建設安全、經濟、高效、優良發電機組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特別是近年來,山東電科院憑借國內“電源工程特級調試資質”,以及一流的技術人才和裝備,承攬了一大批大容量、高參數火電機組調試,并首次打破進口抽水蓄能機組調試的外方壟斷,完全由中方自主完成調試,在國內首家獨立完成大型進口海水淡化系統的調試,首家獨立承擔核電常規島及BOP項目的調試,創造了調試世界最大空冷超超臨界機組、調試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火電機組等一系列全國第一的紀錄。2006年調試國內發電機組30余臺,移交生產機組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
今后,山東電科院將繼續堅持注重技術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加強高新人才培養,緊盯發電技術前沿,特別是國家倡導的新能源發電技術,加強技術資源儲備,積極投身國家能源建設,為我國盡快趕上發達國家人均裝機容量水平貢獻力量。
來源:中電新聞網,信息整理:揚州君昊電氣有限公司 http://www.2008cx.com/
- 上一篇:【兩會前瞻之五 新能源篇】時勢有利 難險增多 2015/3/4
- 下一篇:斷路器開關動特性綜合測試儀可以用來測試什么? 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