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關鍵之年”:中國高擎創新大旗助力改革發展
全稱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地,進而打造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創業的新引擎。
當下,“工業4.0”計劃正在成為國際制造業和經濟發展新趨勢,中國概莫能外。尤其是在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創新驅動將刺激并帶動整個機制體制的大變革,進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從速度到質量的中高速和中高端增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此外,中國還設立了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為產業創新主力。“中國制造2025”的十年規劃亦即將上報國務院。
“決策層釋放的種種信號顯示,創新驅動已然成為中共高度重視的國家戰略,它將指引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和‘制造強國’‘智造大國’轉變,進而構筑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張漢亞對記者說。
事實上,創新驅動從理念上升為發展戰略,在中國經歷了幾代人的持續努力。1977年,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確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伊始至今,矢志并堅定改革創新的歷史使命。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宣示改革決心,積極倡導解放思想、開拓創新。
“改革”與“創新”亦是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直秉承的重要理念,兩者并行不悖、互相支持。
具體到日前出臺的這部9000余字的《意見》,內涵豐富,亮點頗多。既有解決“產學研”脫離等老問題的新路徑,又有關于技術移民和改進GDP核算辦法的新提法。
創新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為了解決人的問題,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意見》提出,將實行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規范和放寬技術型人才取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條件,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
對持有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在創辦科技型企業等創新活動方面,給予中國籍公民同等待遇。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則面向全球引進首席科學家等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
“這些提法和規定具有突破性,也頗有吸引力。”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將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才到中國謀求發展機遇,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真正扛起國家的創新大旗。
長期以來,由于創新天然具有的“人力物力投入大”“成果周期長”等因素,在現有的考核機制下,“創新”有時容易淪為口號。一些企業也困擾于缺乏更多的扶持資金對其抱消極態度。
“《意見》的出臺將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讓地方政府和企業愿意創新、敢于創新。”汪同三說。
《意見》提出,將改進和完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體現創新的經濟價值;健全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加大技術創新在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中的比重;把創新驅動發展成效納入對地方領導干部的考核范圍。
《意見》還規定,符合條件的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經所在單位批準,可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并允許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兼職。
學界認為,這些立足于長遠的機制性變化,將使科研單位和高校的先進技術通過有效渠道被企業采用,幫助技術從工業試驗順利形成商品。
“《意見》的出臺對我們行業是一大利好。”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負責人霍志軍說。他的公司是產學研融合的受益者,其核心技術來源于天津的一家科研院所。
作為創新的“推動者”和“受益者”,霍志軍希望,國家在出臺宏觀政策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監督政策的“有效落地”,完善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對接機制。“只有避免政策‘中梗阻’,才能讓創新真正‘驅動’起來。”
來源:新華網, 轉載:揚州君昊電氣有限公司 www.2008cx.com
- 上一篇:中國與印尼聯合聲明:涉及1000萬千瓦燃煤電站、水電、電網規 2015/3/27
- 下一篇:體育總局:不會硬性統一廣場舞步 201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