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報告:“發電主力軍”火電謀求存量升級
投資減緩 電量下降
“發電主力軍”火電謀存量升級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馬建勝
開欄的話:告別2014年,我們迎來全新的2015年。目前,關于去年能源電力行業的各項統計數據陸續公布。
過去一年,能源電力行業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存在什么樣的突出問題?新的一年又會展開怎樣的故事?本報特推出系列報道“電力年度報告2014”,以方便讀者對當前行業有整體的把握和了解。敬請關注
2014年,我國火電行業完成新增裝機4729萬千瓦,同比增長13.3%,總裝機達到91569萬千瓦 (含煤電82524萬千瓦、氣電5567萬千瓦),占全部裝機容量的67.4%。發電量4173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7%,但占比仍高達75.2%。火電仍然是我國主力發電形式。但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314小時,為4706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火電投資完成952億元,也已經低于風電和水電。
回顧2014年的火電行業,煤價在低位徘徊是最大的利好因素,電煤市場不再是3年前的賣方市場,電煤價格不但大幅下降,供應量也非常充足,到廠電煤質量也比以往有所改善。同時,發電煤耗進一步降低,大部分發電企業業績持續改善。
但是除煤炭因素之外,火電行業幾乎再無值得樂觀之處,投資、新增裝機、設備利用率和發電量這幾個關鍵經濟指標,都不同程度地進入了下降通道。
展望2015年,在經濟增速放緩和環保壓力增大的雙重壓力之下,火電行業只有抓住煤價低位運行這一有利因素、有利時機,尋求存量的內涵式提升、增量的戰略性增長,才能謀得穩定的生存空間。
投資、新增裝機量為2006年一半
2014年全國電源工程建設完成投資3646億元,同比下降5.8%,投資額創下9年來的新低。其中,火電投資完成952億元,低于風電(993億元)和水電(960億元),只比尚未重啟的核電(569億元)多383億元。
近9年來,火電完成投資額幾乎年年下降,由千億數量級下降到百億數量級,其中,2006年完成2229億元,2007年完成2004億元,2008年完成1678億元,2009年完成1544億元,2010年完成1426億元,2011年完成1133億元,2012年完成1002億元,2013年完成1016億元,2014年跌破千億元至952億元。
投資的價值最終要在裝機容量上體現。電源投資額的變化與新增裝機容量的變化呈正相關關系,但投資總額的變化幅度并不能準確地與裝機總量的變化幅度相契合,這里面還要考慮單位裝機投資成本的變化,以及物價水平的變化。
近些年來,發電市場的競爭,激發了火電企業加強工程造價控制的積極性,大容量、高參數機組投產比例提高,使得火電工程單位造價持續下降。“十一五”期間,投產火電項目的決算單位造價從2006年的3815元/千瓦下降到2010年的3745元/千瓦。
從2006年到2014年,火電投資和新增容量雙雙遭遇腰斬,具體數據變化是:2006年新增火電容量為9274萬千瓦,2007年8158萬千瓦,2008年6575萬千瓦,2009年6076萬千瓦,2010年5831萬千瓦,2011年5886萬千瓦,2012年5065萬千瓦,2013年3650萬千瓦,2014年4729萬千瓦。
此外,對于火電的市場預期,年度新增設備容量和完成投資額是兩個非常關鍵的數據,但其內涵卻并不完全一樣。考慮到項目建設的周期,年度新增容量往往是上幾年新增投資的最終落地結果,而當年完成的投資額,一部分要在下1~2年的新增容量上體現出來。
設備利用率下降加劇發電量競爭
受電力消費增速放緩和水電發電量快速增長等因素影響,2014年全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314小時,為4706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分省來看,天津、河北、內蒙古、江蘇、山東、海南、陜西、青海、寧夏和新疆等10個省份火電平均利用小時數超過5000小時。寧夏達到6101小時,吉林、上海、湖南、四川、云南和西藏等6個省份低于4000小時,其中,西藏、云南和四川分別僅有701、2749和3552小時。與上年相比,共有24個省份火電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
設備利用小時數的下降必然帶來發電量的同步下降,2014年火電發電量4173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7%,占全國發電量的75.2%,比上年降低3.3個百分點。
到此,不難判斷,作為傳統能源的火電,雖然目前仍然是主力發電形式,但慢慢在走下坡路。而2014年火電裝機增長達到13.3%,遠大于電力消費增長,這預示著2015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還會進一步降低,電廠之間爭發電量將越演越烈。
同時,隨著特高壓等輸電線路的不斷開工、投運,區域外的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將繼續擠占火電的發電量空間,外輸電將對區域內火電帶來沖擊。
以往,地方政府考慮到本省的財政收入、就業和GDP等因素,傾向于在本地上馬火電電源項目,對外來電不怎么積極,但隨著環境壓力的增大,地方政府越來越愿意接受跨省、跨區送電。地區內部的能源結構調整力度也在加大,區域內的清潔能源項目越來越多,消納比例越來越大,對火電提出了新的挑戰。
未來數年,發電行業將進入新常態,
這個新常態不只是用電的中速增長帶來的發電量中速增長,更是發電行業內部結構調整的加快,而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又是增大清潔能源發電比重,減少火電等傳統能源發電占比。
節能環保壓力逼迫火電產業升級
2014年9月12日,三部門聯合印發了 《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打造高效清潔可持續發展的煤電產業“升級版”,全國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時,東部地區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中部地區新建機組原則上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鼓勵西部地區新建機組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
火電節能減排改造進入快車道。
整個2014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煤電節能減排政策,煤電節能減排的壓力空前增大,除了機組的技術指標外,項目布局和審批也越來越嚴,耗煤項目要實行煤炭減量替代,除熱電聯產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
隨著環保標準的更加嚴格和各地壓煤力度的不斷增大,火電項目審批越來越難。2014年10月9日召開的“全國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動員會議”指出,為推動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國家能源局將科學制定電力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年度火電建設規模,并指導地方優化火電項目布局,對火電利用小時數過低的地區,要嚴格控制其年度火電建設規模。
未來,高效環保火電機組將享受優先調度、保證負荷率、電價支持以及拓寬融資渠道等政策支持,火電機組只有不斷推進機組運行優化,加強電煤質量和計量控制,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才能贏得更多發展空間。
在火電行業的新常態內涵中,跑馬圈地的發展時代已然一去不返,保證電量、收入的穩定是頭等大事。未來火電的價值主要從既有容量上來體現,對新增容量難以抱有太大期望。因此,如何提高現有火電機組容量發展質量和效率,將環保、調峰等優勢機組發揮到最大化,是火電行業謀求轉型升級的落腳之處。
來源: 中電新聞網,信息整理:揚州君昊電氣有限公司 http://www.2008cx.com/
- 上一篇:中電時評:適應經濟新常態 積極推動能源革命 2015/2/10
- 下一篇:2015國網農網綜合供電電壓合格率將達99.050% 2015/2/10